最新作品《中国乒乓》正在点映,戏里戏外邓超都试图“绝地反击”
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
(资料图片)
昨天,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下简称《中国乒乓》)开启全国点映。这部原定大年初三上映的电影,上映两天后就宣布改档至2月17日“绝地反击”。
2月6日晚,邓超走进了杭州嘉里中心百美汇影城,这是他为《中国乒乓》来杭路演。
该片由邓超、俞白眉导演,邓超、孙俪、许魏洲、段博文、蔡宜达、丁冠森、孙浠伦、阿如那等主演。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男乒走出低谷,重现辉煌的励志故事。
春节假期里看过电影的观众,是这样评价《中国乒乓》的:这是邓超转型当导演后最好的作品。
日前,钱江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邓超。
邓超告诉记者,这是一部“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的电影,倾注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这句话中,融合了他和俞白眉这对搭档,这几年里遭遇批评后正视自我、努力追赶的亲身经历。
这部电影也是邓超做导演来最难的一部。他和俞白眉花了五年时间采风,采访业内人士、收集资料、看纪录片构建剧本,拉着一帮“乒乓小白”的演员们从零开始苦练,辗转各地研究新的拍摄方式,只为拍出一部希望得到观众认可的电影。
《中国乒乓》的故事切口很小,选择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男乒走出低谷期,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绝地反击、重回巅峰,夺回斯韦思林杯的故事。
在拍电影前,邓超是个乒乓小白。为数不多的乒乓记忆,就是读小学时,一放学掐着表抢球台,也不怎么会打,就是爱玩。而搭档老俞是一个乒乓球迷,他说国乒历史上这么多传奇故事,完全可以找到其中一个,来支撑这个剧本。
钱报记者:听说剧本改了很多遍?
邓超:有多少稿已经数不清了,最开始的那一稿,故事是虚构的,比较戏剧化,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
老俞是看过1995年世乒赛国乒男队那场绝地反击战的。当时,他在宿舍和同学们一块看丁松打卡尔松那场比赛,有个同学站在电视机旁,一打就叫“下网”,结果真的下网了,喊“出界”,球就真的出界了。全宿舍沸腾。
老俞讲这个故事时,我特别震撼,甚至听到了那种掀翻屋顶的欢呼。
中国男乒在家门口夺冠,在国人的欢呼声中从低谷重新回到巅峰。这就是我们要的公共记忆。提出设想后,我再拿到的剧本,就是现在这个故事了。
钱报记者:复刻一场公共记忆,拍好一场体育赛事,蛮难的。
邓超:是挺难的。很多体育项目发达的国家,他们有相关的体育竞技电影,比如《绝杀慕尼黑》《卡特教练》等。乒乓虽然是我们的国球,但世乒赛的规则是很复杂的,排兵布阵这类故事,对普通观众来说,理解上是有难度的。
难到什么地步呢?比如电影里戴教练的太太王盈,丈夫做了一辈子乒乓球主教练,但她始终都无法看懂乒乓球,这不是我们杜撰的,是取材于真实事件。
最难拍的还是运动精神的传达,一部好的体育竞技电影,是能给大家注入新的能量的,因为体育运动会让人热血沸腾,可以传递勇气。但热血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讲一个人怎么面对失败,怎么建立自己内在的价值,如何站起来、迈出去?
戴教练就是一个不被看好的教练,队员也一样。而我之前也做了很多失败的电影,听到很多批评的声音。这一点上,很有共鸣。
除了当导演,邓超还饰演了教练戴敏佳,人称“戴大炮”,一个桀骜不驯的少帅教练。正是他带领球员们走出低谷,重夺斯韦思林杯,是电影中的灵魂人物。
邓超在片中展现了左手球技,以及在战术、技巧等方面的精准指导。实际上,拍摄时,邓超心里一直在打鼓,“这可是国球啊!”
邓超苦练了8个月的乒乓。之前完全零基础的他,刚开始笨拙得就像提线木偶。教练说,“你先练球感吧”。现在的邓超,有了点入门基础,时不时手痒痒会和剧组演员来上几球。
钱报记者:听说你们找了18个教练当技术指导?你的左手打球,是怎么练出来的?
邓超:是的。拍乒乓存在很多实际操作层面的难点,很多竞技体育是大开大合的,但乒乓就一个台子,一个小球。为了拍好,我们找了18个教练,有前国家队的,有俱乐部的,来自五湖四海。
因为角色需要,我得把惯用手从右手改成左手。为了尽快激活左手,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做什么都用左手,差点崩溃,因为日常很容易就能做好的事情,要花至少一倍的时间去做。我连左手夹菜都不会,还要用左手挥拍打球,太难了。
当时我找了两个厉害的教练:一位是曾任中国乒乓球队女队主教练的施之皓,另外一位是亚锦赛女团、女双、混双冠军李楠。我先从惯用手开始练,找到球感和手感之后再换左手。我光是右手就练了几个月,左手练得更久,毕竟除了练,没有别的途径。
记得有次练球练了两个小时,渴到不行,我就问李楠指导:教练你渴不渴?她一听就说:你少来!你才练到哪儿……当时我就懵了,才知道乒乓球比我想象的还要难上不知道多少倍。
钱报记者:演员打乒乓全是自己上场,那些炫目的技巧,真能练出来吗?
邓超:答案是“不”。我们只能说,这是通过大量的训练去达到模仿,再通过演员表演和电影后期特效尽可能还原的效果。运动员们是几十年如一日这么练,我们才练了8个月是不可能学到一成的。
但电影里球场上的激烈厮杀,和真正的比赛几乎一模一样。我们在选择演员的时候,除了他神色状态和人物契合之外,他的意愿非常重要,因为你要知道你在塑造谁。
我们请了很多乒乓专家,设计了98个“球”,都是曾经的经典。每个人分头去练,有教练进行指导。大家越练越发现和运动员差距大,自身的身体强度根本应付不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比如演小瓦(瓦尔德内尔)的演员。
有一天我去厕所,看见他蹲在拐角,给女朋友打电话,说拍不下去了,好想回家。
演黄昭的段博文最早崩溃,人都抑郁了,说没想过这事那么难,是不是自己做不好了?我跟他讲,我们这个戏最重要的是人物内心,你有人物的神韵,所以相信你能做到。运动员也是在无数次失败中浸泡出来的。你今天崩溃,我才更高兴,觉得你能慢慢理解这个角色。后来,他心态确实变了,找到对戏中角色的感悟。我们的每一个青年演员都很有感触。
《中国乒乓》的海报上有这样两句话:“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愿你逆风飞翔”。邓超觉得,选择拍摄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讲一个人怎么获得成功,而是想讨论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
当邓超第一次把《中国乒乓》的两个片段给孙俪看的时候,孙俪觉得邓超变了。她说邓超表面大大咧咧的,其实比以前想得多多了,在乎别人的情绪,也在乎别人的意见。
钱报记者:您是怎么走过低谷期的?
邓超:我刚开始转换导演身份时,就经历过被质疑。我也会失落,但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自己最疼的地方,然后客观理性地面对。如果只是乱较劲,可能会重蹈覆辙。
拍这个电影时,我们也是从一开始不敢直视,到积极面对,到不断复盘,对选择题材,拍摄手法,未来要拍什么、学什么,大家组成学习小组彼此学习。这个过程是有幸福感的,而且能治愈你,也会让我们和观众、外界都更有联系。
钱报记者: 您和俞白眉导演合作了好几部电影,你们最大的默契是什么?
邓超:可能是人生观,我们本质都很爱冒险,即便我们拍出了烂片,其实当时真的是想把它拍好,但是误判了,做错了选择。
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我们还是会互相加油鼓劲,我们不能躺平,起码先跑起来再说。
最黑暗的时候,我们俩有很多共同爱好,比如看球,看世界杯。伟大如梅西,都有那么多质疑他的声音。我们做的那么烂,面对质疑不是很正常吗?很幸运的是,能有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哥们,一起咬着牙往下走,一起试错,每天拍戏的时候都很开心,都在成长。
关键词: 中国乒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