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秋那桶村:306个红手印背后的故事

2023-03-14 16:05:32 来源:云南网-怒江大峡谷网

一封联名挽留信,306个红手印。日前,中交集团收到一封来自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的信,信中提了一个特别请求:恳请该集团留下派驻秋那桶村第一书记李微,继续带着村民“建设美丽秋那桶”。

306户306位村民在挽留信上签字并摁下红手印。

红手印,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农民质朴而坚决的表达,满满10页纸的挽留信,摁下306个鲜红的手印,只为留下驻村第一书记,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关资料图)

深山里的驻村工作队

柏油通村,青石连户。清晨,春阳穿过怒江大峡谷云雾,洒满坐落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的秋那桶村,青山绿水,满眼苍翠,“诗意地栖居”,是对这里生活最贴切的描述。

秋那桶村全貌。

作为云南怒江通往西藏的最后村落,秋那桶村有9个自然村306户1042人,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让秋那桶村长期以来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让一部分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但秋那桶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土地贫瘠,耕地稀缺,村民生活全靠传统的玉米、荞麦种植和猪鸡养殖为生,经济来源少,2019年以前,村集体经济一直为零。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上的秋那桶村,急需破解难题,闯出一条适宜自己发展的路子。从1995年起就坚持“怒江所需、中交所能”和“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原则帮扶怒江州4县(市)的中央定点扶贫单位中交集团,于2019年派出驻村第一书记,用心用情助力秋那桶村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主动请缨到秋那桶村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李微,在上一任队员打下坚实基础的基础上,带着村民继续奔跑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

“秋那桶村既无法像搬迁社区那样开扶贫车间、建超市,也难以走土地广、林地多村寨那种规模化种养的路子。”驻村伊始,面对秋那桶村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李微坐不住了,但什么样的产业是真正适合秋那桶村、能让群众持续增收的,李微心里也没底。

用脚板丈量民意、用眼睛观察现状、用心灵倾听民声,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基于这样的认识,2021年7月,驻村3个月,在交接、熟悉相关事务后,李微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破解制约秋那桶村发展的症结,很长一段时间,村民发现,在田间、在地头、在院落里、在火塘边,在老党员、在致富能手、在脱贫户、在三类人员等人群家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总能看到有些腼腆、说话声音不大但很真诚的“李书记”带着其他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忙碌的身影,他们用一个个饱含真情的脚印,慢慢“住”进了村民心中。一番调研下来,李微他们和村“两委”班子发现,长期以来,因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能,村里很多劳动力对外出务工存有畏惧心理,宁愿常年守着家中几亩薄地过日子。

发展道路千万条,最为稳定是产业。几经研讨,李微他们对秋那桶村的帮扶思路变得清晰明确。

“空壳村”蝶变“百万村”

阳春三月,丙中洛镇,由烁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占地2.58亩的秋那桶迪次融酒店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布草洗涤厂、餐具洗涤厂和业务用房建设工地一派繁忙。为能在4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人们加班加点,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收尾工作。“做完这个项目,又可以结算到一笔工资了。”工人古玉东一边拌砂浆一边开心地对记者说。

“一开始说要成立建筑公司,我觉得真的就是‘诗和远方’,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天天拿锄头的手,咋个干得了那些复杂的活。”面对记者,秋那桶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余贵林毫不掩饰自己当初的担心,“但是为了村里的发展,我认为还是值得一试!”顿了顿,他又说。

余贵林的担心在李微预料之内,不多日,中交集团便派出技术团队到秋那桶村,对工人进行支架、钢筋等技能和安全生产、财务核算、效应管理知识培训,而集团工程项目运营模式也顺理成章地嵌入了建筑公司。余贵林清楚地记得,公司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是镇上单价10万元的党群活动室的修缮,金额虽小,但对方“进度很快、外观好看、质量不错”的评价,让工人对自己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因为公司活路多、待遇稳定,很快吸引了很多在外务工的本村人回乡发展,古玉东就是外出务工后又返乡发展的代表。2022年6月,在外务工但“攒不到钱”的古玉东得知村里很多人在家门口的建筑公司上班而且“混得不错”后,毅然辞职回家,通过应聘、培训后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从事拌砂浆、搬石料等基础工作。“每天180块,包吃包住,到11月份,我已经拿到30000多元工资了。”作为家中独子,返乡发展,既能挣到钱,又能陪伴父母,古玉东的开心写在脸上。他告诉记者,他准备考大车驾照,在公司跑运输,“收入会更高”。

和古玉东一样被吸引回乡的还有秋那桶村初岗小组的刘文兵,除在公司做钢筋工外,刘文兵还组建了一支由8人组成的“摩托车队”,自己担任队长,主要为生产便道等机动车到不了的小工程供应砂石、水泥等,“平均下来,每个月有五六千元收入,还行。”闲暇时,刘文兵就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孩子、陪伴年迈的母亲、帮妻子喂猪喂鸡,一家人其乐融融。

与建筑公司前后脚成立的,是秋那桶迪次融酒店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农特产品加工厂。

考虑到旅游业受到冲击,秋那桶村村民吃不饱“旅游饭”这一实际,李微他们和村“两委”班子随即转变思路,立足秋那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原生态农特产品资源,注册成立了秋那桶迪次融酒店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建起了农特产品加工厂,推行党组织牵头、公司化运营、社员参与的“抱团互助”发展模式,以秋那桶为中心,面向丙中洛全镇开展旅游接待、酒店宾馆布草、餐饮用具清洁以及开发野生铁核桃资源、对丙中洛镇4000多亩景观油菜进行菜籽油加工销售等服务。同时规范化实施白肉灵芝、山药、土鸡种养项目,开辟村级集体经济“行得通、靠得住、能受益、可持续”新路径。

在秋那桶村一份总结材料里,记者看到,截至目前,建筑公司共承接工程项目15个,合同总造价2270万元;完成200余名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248名秋那桶村民成为建筑工人,178名村民成为熟练建筑工人和管理人才,50多人持证上岗,用工突破8500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务工收入213万元。

分红大会现场。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看着逐渐壮大的建筑队伍和已逾百万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村级企业“CEO”的余贵林知道,以前让人闹心的“空壳村”,这次是真的充实了,村集体经济这“一池春水”,因为被激活而泛起粼粼波光。“‘党总支+建筑+旅游+特色产业’,确实整得成!”余贵林笑道,“我们的秋那桶,再也不是那个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小山村了!”

306个红手印的挽留

怒毯作封面的挽留信,是村民的深情厚谊。

依托两个村办企业,秋那桶村集体经济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调整,越来越多的产业规划成型,为全村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积蓄了力量。410个村民成为建筑能手、产业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和旅游服务经营人才,638名劳动力有一半以上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村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共9个,总资产达2766万元,产业项目涉及酒店布草、餐具洗涤服务、特色民宿酒店、建筑工程施工、蜜蜂原生态养殖等领域,形成了短期发展有就业、中期发展有产业、长远发展有教育的良性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建筑业为主,酒店旅游服务、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特色种养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四条腿”走路。

生活好了,日子美了,每天饭后来一场篮球赛,成为秋那桶很多村民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找到切合实际发展之路的秋那桶村,每个村民小组都有自己的文化小广场,可休闲、娱乐健身,真正成为百姓大舞台。每年一次的精神文明表彰会,让孝道、友爱、互助、文明、卫生的好风尚蔚然成风,催开了秋那桶精神文明之花,也让秋那桶贴上了“省级美丽村庄”“省级绿美村庄”“云南省卫生村”的标签,老村庄现出新气象。目睹村子的巨变,村民和宝生感慨:“这几年,我们村干了过去几十年的活。”

与和宝生一样,这些变化,每个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而想到工作队轮换工作即将开始,他们对“李书记”倍感不舍,最终,在余贵林的提议下,一封带着306位村民红手印、希望“李书记”继续留任的挽留信寄到了中交集团领导手中,村民说,他们掏心掏肺的心愿,都浓缩在这一个个红手印里。

村民给李微的挽留信。

看着摁满红手印的挽留信,李微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在他眼里,306个红手印,承载着村民的肯定、信任,同时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这份亮丽的帮扶“成绩单”不是他个人的,而是中交集团在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中交出的“帮扶答卷”。他更知道,这挽留,更多的是村民担心“人走之后一切又归零”。

村民有不安,就得打消他们的顾虑。

清晨,李微来到大山深处的山药种植基地,查看年前种下去的山药是否发了芽。他知道,今年,这些规范化实施的白肉灵芝、山药、土鸡种养项目,又可以开辟村集体经济新路径。“中交秋那桶村天然有机食品加工厂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李微说,届时,秋那桶村产业布局将更加完善,集体经济将步入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村里“不倒的产业”。2022年,李微他们还动员秋那桶村高中生报考村集体经济公司所需专业志愿,录取后由村内企业补贴供读,毕业后回村公司就业,实现教育帮扶与人才本土化双向发展,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各项专业技能、管理人才和乡土商贸经济人才队伍。

......

一桩桩、一件件关乎秋那桶村未来发展的实事,让村民把心放回了肚子里,面临工作调整,李微用行动告诉村民,不管谁来接替驻村帮扶工作,都会把秋那桶村带好。

“中交集团是真正为我们村办事的,不是做面子工程。”和宝生说,“李书记是中交集团派来为我们村办实事的好干部。”

“即便离开了,我也会抽空回来看这个自己为之奋斗了两年的地方。对我来说,这不是‘程序动作’,而是我的生命习惯。”李微说。

【快评】

红手印挽留帮扶干部的背后,是使命和担当

为期3天的采访,对于写挽留信这事,记者目睹了一些村民说着说着语气就变得有些激动,和宝生就是在挽留信上签名并摁下红手印的“有些激动”的村民之一。

为什么要摁红手印?很多村民说,两年来,中交集团派来的“李书记”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这样的好干部不能走!

实际上,“李书记”驻村两年间,背靠组织支持,已让秋那桶村大变样:腰包鼓了,村子靓了,民风正了。让村民难舍的直接原因,其实是驻村帮扶干部帮村里引进的产业项目才开始,他们深层的不安,是担心获得的一切重又“归零”,“一觉回到解放前”,在这样的节骨眼上,驻村干部要“撤”,村民当然着急。

村民着急,就要消除他们的不安,帮他们做好中远期产业规划,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不管谁来接替驻村帮扶工作,都会把他们带到幸福生活的路上。

脱贫先造血,急群众所急,是帮扶干部的首要使命。走进村子里,走进人心里,贴近大地,以情换情,不摆“花架子”,不搞“花拳绣腿”,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才会给乡村带来巨大改观。“送一程”与“回头看”,为的是让村民“翅膀长硬”。脱贫不脱政策,坚持队伍不撤、力度不减、政策不变,最终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美丽富饶的新乡村画卷才会在广袤大地蓬勃延展。

关键词:

上一篇:信息:港股异动 | 中国擎天软件(01297)跌25% 去年料转亏录得不少于1亿元亏损及全面开支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