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01
懂得不动心
王阳明从小聪慧过人,加上父亲是当朝状元,许多人对他寄予厚望,料想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必定榜上有名,谁知他却落第了。 当时许多人替他感到不应该,京城里的一些达官贵人都到王宅里去安慰他,甚至连宰相李西涯都来了。 考试以前,王阳明被人们寄予厚望,按李宰相的推测,王阳明一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就以开玩笑的方式来缓解,他对王阳明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 王阳明提起笔来就写了一篇文章,令众人连连惊叹:“天才!天才!” 然而就是这个天才,第二次科举又失败了,按一般人推测,他内心早已崩溃。却没想到放榜的时候,王阳明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看榜。 当时与他同舍的一位落第考生,早已感到无脸见人,见王阳明还如此从容便忍不住问:“你考得怎么样?” 王阳明回答:“榜上无名。” 那人又问:“那你还这么淡定,一点羞耻心也没有。” 王阳明却安慰他:“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这句话贯穿王阳明一生,他曾说,心学入门第一课,就是不动心,显示了其心不为物役的巨大力量。02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然而对心的力量刚有所体悟的王阳明,便在官场上遭到了一次重大劫难。正德元年,他因上书言事得罪了宦官刘瑾,被抓了起来,并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 正德三年,他经过重重险阻终于到达龙场,却开始了更为艰难困苦的三年岁月,但也正是三年磨难让王阳明对心的力量又有了新的体悟。 刚到龙场之时,他感到万念俱灰,对得失荣辱都可以超脱,只有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在困难的生活中,靠着默记研读圣人义理,并经常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索,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他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在此顿悟后,王阳明相继发展出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心学学说,高扬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心的力量。而心学知行合一可以让人受用一生。03
事上磨炼,铸造强大内心
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王阳明这样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人只有在磨炼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炼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真正的安静,需要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考验。很多人修行只会静坐,这在王阳明看来是经不住重大事情的考验的。 王阳明所说的静、寂、定,这些都不是纯粹的静止,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是我们磨炼自己,追寻本心的过程。更多企业管理问题
可添加老师微信咨询
来源:网络,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关键词: